Category Archives: 留学

  • -

留学美国 如何把费用降到最低?

Category : 留学

对着留美费用的不断上涨,想去美国留学的同学们,该如何将花费降到最低?是申请校内外各种奖学金?还是去打工?又或是通过生活技巧积少成多?今天,啄木鸟教育就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留学美国如何节省费用的小窍门。

  第一招:地域不同,学校不同

想省学费的学生,可以选择两个完全不同的学校,度过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例如,先就读两年公立大学,再进入私立大学读到毕业。这样做,对那些“没准备回国进入高校做教授”的学生而言,不会有任何损失。毕业文凭的含金量,以及毕业后申请美国高校研究生时的个人陈述,都与四年在同一所大学学习是一样的。因为在美国,大学间的转学现象十分普遍,最初在哪所大学读书,无关学业与前途。

由于美国大学间的费用差别非常大,赴美留学可以根据学校名气和地域的不同来选择学校。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学费最高,像纽约大学、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等都在“高价大学”之列,而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学费就相对较低。

  第二招:申请奖学金有讲究

美国奖学金大体分为3类:和需求无关的奖学金(Need Blind),仅有7所顶级大学有资格提供这类奖学金,它只适用于极其出色的学霸;基于需求的奖学金(Need Based),它更多适用于美国学生;择优奖学金(Merit Based),这才是与大多数留学生息息相关的部分。

在申请学校时,学生大多需回答两个与奖学金相关的问题。第一,你是否需要奖学金?在答此问题时,可以填需要。第二,如果学校不能给你奖学金,你是否还愿意来?这时,一定要回答:愿意。

因为在美国,奖学金是按比例分配的,有时不是申请者不够资格,而是你选择的学校或专业太过热门,申请者过多。但如果你足够优秀,就算不申请,有的学校还是会给你送来意外之喜。

这样的事情大多发生在不那么出名的学校。例如,你的成绩可以申请到A水平的学校,但C水平的学校希望你的到来能够丰富校园文化,创建多样化课堂,大方地为你开出了全额奖学金。那么,这时你就要好好思考自己的学业计划。

如果你是一名本科生,计划在美国读完硕士再回国。那么C类学校就是你的理想选择。除了医学和法学专业,学校的名气对学生申请研究生的影响几乎为零。美国研究生申请最看重的是大学四年的平均成绩。所以,选一个名气不大但出手大方的学校踏实学习,在研究生时再申请名校,也是不错的省钱之道。

 第三招:教材可先找二手书

在美国,图书非常昂贵,一些专业书籍动辄上百美元。因此,买书是“没有其他办法时的最后选择”。

啄木鸟教育建议想要节省书本费的学生,课采取以下步骤:在拿到教授开出的书单后,第一时间冲进图书馆;如果还是没能快过一些先下手的同学,就登陆学校论坛,寻找二手书;若是连二手书都没买到,就只能考虑复印了。

其实,新书也不是不可以买,前提是你要小心使用,还要祈祷教授不要与时俱进地在第二年更换教材。那么,当你结课后,就能很容易地将书卖给学弟学妹了。

同时,在购书前也要多了解信息,寻找其他免费资源。一些美国大学实际上会提供免费的图书下载地址,只是知道的人有限,大家可以多留意这些信息。


  • -

申请美研 大三这一年要做些什么?

Category : 留学

美国研究生申请周期很长,一般都要提前一年申请。若你已经计划好了本科毕业后马上去美国读硕士,那一定要在大三开始,甚至是大二或者大一的时候就要启动准备啦。美国研究生申请的各项准备工作都要提前一至两年,包括各种考试,资金准备,硕士预修课程等等。

1、先确定去美国读什么专业的硕士学位,从而决定要参加哪一种研究生入学考试

首先,所有外国学生不论学什么专业都要考TOEFL,除了有英语国家学习经历的同学可以根据申请学校的要求申请豁免语言成绩,大家的要求都是一样的,当然,要申请TOP商学院的同学,争取100+是必须的。

其次,申请美国硕士还要有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不同的学院要求不同的考试成绩。中国学生一般只参加两种考试:GRE 或GMAT。

凡是想读商学院的,要求考GMAT,读文理学院和工学院的,考GRE。但是有的专业,在不同的学校会设置在不同的系或学院下。如金融工程专业,若设在商学院下,你可以考GMAT;若在数学系或工学院下,那就要考GRE;也有可能考GRE和GMAT都行。所以,搞清楚自己学什么专业是大前提。

很多学生根本不考虑要申什么专业,看到其他同学们都上GRE班,也就盲目地跟着报名考GRE,等考完了才发现自己应该考GMAT。如果事先了解一下自己所学专业的录取要求,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2、最好在大三结束前把所有美国大学要求的考试考完

不论是考TOEFL,还是GRE和GMAT,建议最好是在大三结束时都能完成。一般来说,每年最繁忙的申请期是从9月开始到第2年春节前后。当申请开始时,所有大学都要求提供TOEFL和GRE,GMAT成绩,并通过考试机构将分数直接送到所申请的学校。如果递交申请时没有语言成绩,学校是不会审阅你的申请的。

而且,没有成绩,也无法给自己定位选校,何况很多好学校申请截止期都比较早,12月至1月期间就停止接受申请了。没有TOEFL和GRE/GMAT,自然也就不可能赶上申请一大批截止期早的学校。

所以,最好的安排是GRE和GMAT成绩考得越早越好,甚至大一,大二考完更好。TOEFL可以在大三考完。因为GRE和GMAT的成绩都是5年有效,而TOEFL成绩是2年有效。

对于那些从一上大学就立志要留美而且知道自己想学什么的大学生来说,大一大二就可以考虑备考GRE/GMAT,因为大一大二的课程压力不是很大,相对来说时间充裕一些。在攻下GRE/GMAT的同时,练习提高英语听和说的能力,然后再考TOEFL。

3、全力以赴将大学GPA成绩达到80分以上

经常有这样的两类童鞋。一类是在大一大二时GPA很低,60-70多分,但从大三以后成绩越来越好,上到了80分以上。但四年平均GPA仍然达不到80分。

还有一类同学,认为反正决定要出国了,就把时间精力都放在了英语培训上,忽略了各科成绩,从而GPA平均分下降到了不足80分。

即便他们的TOEFL和GRE/GMAT考试成绩还不错,但偏低的GPA让他们的申请竞争力和成功率都不如GPA高的学生。

大家都知道美国研究生录取最低分数线是3.0(基本相当于中国大学成绩的80分),达不到3.0对申请很不占优势。如果GPA低于2.5(75分),那就很难有被研究生院录取的希望了。在上本科期间,一定全力以赴将大学的平均GPA达到80分以上,而且越高越好。

 4、尽早补足所申硕士专业所要求的本科背景课程

要想去美国读硕士学位,一定要早点搞清楚你所要申请的专业是否要求有本科课程背景,和必须学过哪些课程。这点对研究生录取十分重要,有的美国大学对没有本科专业背景的学生是完全不考虑录取的。

在中国,不少本科生在申请美国研究生时改专业,与本科所学专业不同,甚至完全不相关。一位本科学人力资源的学生,想去美国读专业会计硕士,而本科一门与会计相关的课程都没上过,也没有任何相关实习经验,想要被美国专业会计较好的硕士项目录取就比较困难了(非专业会计硕士就不在此列了)。

5、全面系统地了解美国大学,所学专业和申请程序的信息

不论你是找留学咨询公司帮忙申请美国留学还是自己来,你在大三期间都必须拿出充分的时间来了解各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和申请程序及要准备什么申请材料。

大家都知道,美国留学是要提前一年开始申请的,如果到了大三,对自己要申请什么学校还一无所知,那怎么可能在大四一开学的时候就把申请做好呢?

美国有4000多所大学,你该选哪一家呢?这是一个十分耗时间的事情,大家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查阅书籍等方式了解目标院校的录取标准和申请程序,实在把控不了,可以找一家自己信得过的留学咨询公司进行咨询,总之做到有备无患。

最后,再提醒有转专业申请打算的学生,尽早补足所申硕士专业所要求的本科背景课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 -

课外活动做为留美申请材料中的“王者”该如何规划?

Category : 留学

课外活动是美国留学申请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申请材料,在留学申请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哪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课外活动呢?下面就为大家解答一下活动规划中的常见问题。

Q:学校内的活动是否一定要有?

A:建议要有的,作为一名学生,大多数的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除了上课时间美国大学很想了解在学校这样一个小社会里,你是个怎样的人,你做了哪些事等等。同时能表明孩子是可以很好分配课内外事宜的人,后面你在社会上做的活动,被大家接受更容易。

Q:没时间参加活动可不可以请老师帮忙编一编?

A:活动的参与不单单只是为了申请而已,更是要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觉自己的潜在能力,展现自己,突破自己,完善自己,全身心的参与到活动当中,才能呈现出最好的活动成果,得到不一样的经历,为文书积累好的素材。

Q:孩子在学期期间课业很重,可不可以不要做活动,寒暑假再做?

A:家长,孩子的活动是需要有延续性的,所以我们要持续进行。学期中,孩子可以主要以学校社团活动,或者平时做一些不太占用时间的小活动,作为基础活动,这样既不会耽误孩子学习,也可以使孩子的活动具有延续性。另外,寒暑假时孩子可以安排好时间集中抽一段时间出来做个性化大型活动。这样搭配对申请更有帮助。

Q:孩子边做活动边学习太累了,等到成绩出来以后再做活动吧?

A:活动尽可能是跟学习齐头并进的,也尽可能的循序渐进,因为招生官也是比较精明的,如果等到成绩出来后再去准备活动招生官也会怀疑学生是因为申请学校而去准备活动。(视情况而定,若成绩真的差很大,还是要把学习放在首位)。

Q:孩子现在不清楚自己未来的专业方向,活动规划按照某一方向来做活动会不会将孩子过早局限在某一领域?

A:活动规划需要为孩子打造一条或以上的专业线路的背景铺垫,以求在申请文书中能很好体现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持之以恒的深入钻研、努力及成绩,这是招生官青睐的内容。这方面,活动规划师会重点根据学生本人的特长、优势、背景资源及以往活动加以结合开发,但并不代表实际替学生提早定下专业。关于专业方面,学生和家长并不用过多忧虑,美国本科教育中大一、大二的通识教育使得申请过程往往是选学院而不是专业的过程,因此即便学生以某专业申请,最终修什么专业还是由学生本人进入大学之后根据其自主选课来决定的,专业一般在大三定性。

Q:孩子为什么要做活动规划?

A:第一是录取率。就像TOP30的学校的录取率,它从以前的10%,已经跌至4%-6%,这里包括所有学生的一个录取率。这所有学生代表什么呢?这就代表这包括美国本土的申请者。那这个录取率在降低,但是中国去美国留学的人数每年是以30%的增长率在增长,而所有TOP30的学校,他是不扩招的。就比如像耶鲁大学。一年在全球就招大约1000多个学生,同时也包括美国本土的学生。他02年招那么多然后到了12年13年的还是招那么多,但是申请人数是一直在增长的,所以它录取的比例是很低的,而且是在不断的降低的。所以自然而然的话,就是万里挑一,尖里拔尖。那怎么样叫做尖里拔尖呢?这个学习成绩是肯定不用说了,学习成绩上都是学霸。那全是学霸的基础上美国大学考察的是什么呢?所以怎样让孩子在一群学霸里面胜出,那就要看综合素质了,那课外活动很重要就是体现综合素质。

第二点就是从申请流程上去看,美国的招生办会先查看学生的材料是否齐全。如果材料不齐全的话是不会被审核的,必须要把材料补齐。这些就是招生办的秘书跟学生去做的一些事情。那他们会根据学校所要求的那个材料去做核对。材料齐全之后就会进入第二个部分,那学校就会看过往的招生标准。然后就会进入一个大删选,这个大删选学校通常就会通过GPA成绩,和托福和SAT选校能接受的最高分和最低分,那这个就会卡一部分学生出去。而有的学校会考虑说以往招生最低分的一个情况,那接下来的话怎么能够从这部分的学生之中脱颖而出呢?接着就是要看你CA的部分。然后接下来就会看你CA表格里面的活动和文书,如果你看完表格里面的活动的文书都足够优秀了,那你就能够从这个池子里被挑选出来。所以说成绩的话只能是进入是学校的一个门槛。那最关键的拿到分就还是要看你的活动跟你的文书。

第三点就是CA的填写需求。CA要求填10个活动,活动分为4个级别,分别是国际级、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活动的分类还有四个大方向:公益慈善类、学术类、领导组织类及个性特长。细节还包括孩子在活动中担任的职务,参与活动的频率和时长。招生官除了看成绩就是看活动,学生不可能十个活动只填一个,必须要有3-5个大型的活动;另外,文书的素材来源于此处活动填写的内容,招生官会去核对查看。那你过去三年的所做的活动就只以这样的形式递交给招生官。


  • -

中国留学生如何才能活出自己的特色?

Category : 留学

70%的在美中国留学生简历高度相似,他们在美国是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否会感到难以突破文化瓶颈的沮丧?毕业回国后,他们的海外经历是优势,还是重新融入本土文化的门槛?

为什么背景会高度相似?按部就班,稳健地实现一个又一个人生目标的我们,活成了自己希望的样子了吗?

上周和一位美国朋友吃饭,他曾在《大西洋月刊》担任中国频道的编辑,也是我在哥伦比亚大学念研究生时的同学。他正在筹划一系列和中国在美留学生有关的报道。这个来自加利福利亚的男孩,曾在昆明和连云港等地生活了数年,现在试图从一种比较微妙的文化角度来描述留学生群体: 他们在美国是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否会感到难以突破文化瓶颈的沮丧?毕业回国后,他们的海外经历是优势,还是重新融入本土文化的门槛?

作为一名曾经的留学生,我一直认为至少在研究生这一档上,中国留学生是生活在一个“次群体”(subcommunity)里。这个次群体虽然在空间上从属于美国在校学生这个主群体,但其营造出来的“次文化”(subculture)和总体上流行的文化、奉行的价值观有诸多不同。我并不是指中国留学生喜欢抱团, 因为其他的次群体譬如印度裔和哥伦比亚裔的学生也总是成群结队。

那这个次群体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我的答案是:“总体上非常有计划、非常有目的性。”我朋友的答案是:“太严肃。”

接着我们聊起了另一位在哥大的朋友,美国人,来念研究生时已经30岁出头,曾经担任美国军方的合同雇员。他念了国际安全政策专业,毕业后跑到一家俄罗斯电台做记者,最近又辞了职,在琢磨非政府组织募资人的角色。显然,他没有固定的住所也没有稳 定的收入,相信在中国的语境下很难符合对“年轻有为的常春藤毕业生”的期望。我的编辑朋友说:你看,他30多了还在兜兜转转,还在找自己的兴趣点。我说, 是,这个情况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很难想象。

我在美国接触到的中国留学生,70%的简历高度相似:良好的本科教育,惊人的英语分数,大型机构的实习经验(但不曾全职工作),以及一份进入大型国际机构或者知名企业的希冀。

应该说,在资源高度稀缺、竞争非常激烈的中国,能够在 20岁出头交出这样一份简历的,都是同辈中的佼佼者。稀缺而狭窄的向上流动通道,决定了挑战者必须步步为营,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一次选择。

刚出生就要挑好幼儿园;小升初、初升高、高考,无一不是战役。挑选本科专业,则要找有大批人走过并且证明能稳健进入社会中层的路径:经济、金融、会计、国际贸易,炙手可热。

因为优质教育和职业资源稀缺,走错一步的成本太大,中国的年轻精英们已经习惯早做打算、标齐目标、直奔主题,剩下的从脚下到目标的路径不再是生活,而是通道。

机械化地将生活分解成任务,在中国的主流文化中或许会被肯定,甚至鼓励。但若被放到另一个主流格调很不同的文化中,这种机械与严肃则容易使人格格不入。

高度计划性带来的严肃亦会弥漫到一个人生活的其他方面,譬如日常事务的处理,人与人的沟通。当目的性很强的生活态度和机械化分解生活的方式成为一个群体的特征,“次群体”与“主群体”之间的罅隙便会凸显出来。

我观察到的一个最简单例子就是中西文化背景下的留学生对待研究生课业的态度。

从发达国家出来的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院前大多有过几年的工作经验,因此在挑选课程和参与讨论、完成作业的时候,体现出来的更多是对知识、经验的好奇,以及如何利用在研究生院进修的时间细化自己的专业方向,修正甚至颠覆自己职业的兴趣点。

但我在和中国留学生的交谈过程中,发现许多人因为没有经历过职场的摔打,还在把研究生当作大学的延续、甚至高中的延续来对待:为了保证作业高分,不惜对答案;而对教授同一门课程不同导师的选择,则要参照上一届学生的得分情况。在学业之外,大把的时间花在图书馆以确保考试可以得到高分——经过高考的我们都应该知道,那些曾经很熟悉的几何公式、化学方程式、生物细 胞结构图,要花多少时间做熟,又多快就能忘掉。

当然,我的样本有限,观察到的行为差异也并非以种族和文化背景为清晰的分割线。但这种总体性的状况仍让人感到忧虑:大陆教育系统训练出来的尖子生,大多谨小慎微,短期的得失心重,目标性又强,生活节奏非常紧张,容易错过设定路径之外的选择和风景。

生活宽度比较狭窄的人,容易变得自卑或者自负——这是我观察到的另一个关于中国次文化的群体性特征。

一个很好的观察场所便是公开演讲。

演讲这个东西,高度根植于演讲者的文化背景,而借由外向性的语言表达出来。在我常去的一些和中美经济、政治相关的活动上,主办方经常同时从双方邀请嘉宾,同场竞说,而中国式演讲和西方式演讲很是不同。

举例来说,在美国演讲,以一个笑话开场缓和气氛、拉近演讲者和观众的距离,是非常普遍的。 最简单的,演讲者为了自贬一下活跃气氛,可以在台上站稳了的时候就说:“在你们和我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谁也不知道我接下来会说什么。” 观众往往哄堂大笑,演讲者顺势进入主题。

复杂一点的,演讲者可以“量身定做”一个开场笑话,譬如Facebook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 (Sheryl Sandberg)在2012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典礼上开的那个玩笑:

“当Nohria教务长邀请,我来做今天这个演讲的时候,我就想,来给一帮比我年轻太多又酷太多的人演讲?我想我可以做到。我天天都在(Facebook)做这件事。我喜欢被年轻人包围着,除了他们问我“你上大学没有互联网是什么情况?”的时候;或者更糟。他们说“Sheryl,你能过来一下吗,我们想看看老年人是怎么想这款设计”的时候。”

Sandberg今年44岁,而Facebook雇员的平均年龄是30岁出头,这个背景是大家都知道的,自然又是爆笑。

我很难想象——也只在很少的场合遇到过——中国的演讲者会在开场时讲这样的笑话。

他们往往喜欢直切主题——就像留学生在学校里直冲考试那样——略过轻松随意、最能展示性格中活泼有趣一面的环节。这样严肃的群体性格,在有意无意地塑造中国人在国际上的群体形象(看看好莱坞大片里中国人的形象就知道),并且反过来束缚华人跳出自己参与设定的这个刻板印象。所以当喜剧演员黄西的声名传回国内时,大家才觉得那么新鲜。嘿,中国人也能在美国讲笑话,老外们还那么乐!

在我看来,中国次文化中的目的驱动和严肃性不失为一种宝贵的品质,但也是束缚许多人拓展职业和生活的可能性、拥抱其他乐趣的终极障碍。

3月份,我到北卡罗莱纳大学和杜克大学联合组织的中国论坛做了一个演讲。由于是主旨演讲者中年龄最小的,我引用同为演讲嘉宾的“中国通”沈大伟教授在其新书《China Goes Global: The Partial Power》中的一段描述开了一个自贬的玩笑。

沈大伟教授在书中写:中国在国际事物中扮演的角色和它的经济实力不匹配。如果把经济实力比作一个拳击手的重量级,中国现在是在比它级别低的重量组里(punch below its weight)。

轮到我上台演讲时,沈大伟教授、一位美国资深的安全事务顾问和另一位多年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政策的教授已经演讲完毕。我的开场白是:“显然,我今天被分到了一个超过我重量级别的组里(punch above my weight)。我为今天的演讲准备了很多,但其实你们知道,随便一个北京的出租车师傅都比我知道的多。”

场下笑声一片。演讲结束后,一位美国的观众在推特上@我。他说,“她其实是在一个正合适的重量组里(punch at her weight)。”

其实不是鼓励大家要活成美国人那样子,只是如果你因此不再迷信“成功经验”,因此放下“我要做一名符合社会成功预期的好学生”的枷锁,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那大概就是最好的样子。


  • -

如何评估自己申请的学校和专业?

Category : 留学

如何评估一所学校录取自己的几率?这个问题相信很多同学和家长都想知道,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怎样在选择学校时评估自己的专业和学校。

  首先:数字收集!

同学们在选择学校前,可以通过USNews、The Princeton Review等网站来初步了解一下想要申请的学校,比如学校的师生比、录取率、录取学生的T/G范围、综合排名、专业排名、热门专业等等,甚至学费!

通过这些数据,大概了解一下自己被录取的几率有多大。这些数据中桌上注意一下录取率,即学校每年多少人申请,发送多少份录取通知书。录取率高的学院并不代表学院比较水,同样录取率低的学院也不一定就很出色。

  其次:了解清楚自己申请的专业想要的是什么样的学生!

对专业的研究,我们要挖的更加深入一些。很多学校和专业对国际生是有前提要求的,这些要求需要国际申请人在申请前或入学前完成,绝大部分是对课程和专业的要求。

比如申请LL.M.的学生需要有法学学位,申请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专业的学生需要在本科期间修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申请电影制作等艺术类专业需要准备作品集等等。

这些申请条件不是临时抱佛脚能做到的,都需要申请人提前花费不少时间来积累,所以“提早申请、趁早规划”这句话不是闹着玩儿的。

如果同学们在学校的官方网站没有找到详细信息,但是怀疑所要申请的专业有类似的要求,可以直接联系学院的coordinator,通过发邮件的方式来询问。

 再次:评估自己的学术背景!

在看美国研究生专业培养方向和课程时,很多国际学生往往不知所措,所以这就要求申请人清楚自己的优劣势,虽不容易做到,但在申请和选校时很重要,清楚掌握自己在学术方面的长处和短处,才能在选校时有的放矢。

如果想知道自己本科的优势学科是不是申请研究生所需要的,可以把自己分数比较高的课程单独做出一个列表,以此来比较申请学校的研究生课程,观察两者间是否有重叠。

最后:不能只着眼于学校的综合排名,还要深入了解申请的院系!

可以利用院系中的联系方式里练习已经就读的学生,通过沟通了解到更加具体的学校和专业情况;同时深入调查专业教授的研究方向,如果自己的背景与教授的方向不不符,那么录取的几率将会下降。